聽見鳳林,鳳林也聽見我-梁丙

分享:
從小我受到花蓮的滋養,生長於山海之間,流連於草木之中,花蓮的一切,讓我有了自己的模樣。曾經我帶著這樣的養分前往北部生活,感受台北的一切並試著理解它。如今,我再次帶著台北的記憶回到花蓮,與過去的養分融合,希望回到養育我的地方,再次長大。

從小我受到花蓮的滋養,生長於山海之間,流連於草木之中,花蓮的一切,讓我有了自己的模樣。曾經我帶著這樣的養分前往北部生活,感受台北的一切並試著理解它。如今,我再次帶著台北的記憶回到花蓮,與過去的養分融合,希望回到養育我的地方,再次長大。

文/梁丙   編輯/郭彩菱   照片/游焰熾

過去時常問自己,到底要怎麼樣才能算是花蓮人呢?身分證上的開頭、居住的地方、生活的地點,這些足以證明自己的存在嗎?對於這點我始終抱持懷疑,然後就這樣在北部待了很長一段時間。

在桃園念大學,畢業之後在台北工作,總共待了快十年,老實說台北的生活不適合我,我不習慣人跟人之間如此擁擠但心卻離的很遠,也不太習慣許多太高的樓層擋住了天空,擋住了視線的遠方,更不習慣太多水泥、鋼鐵之類的產物,讓原本已不溫暖的更加冰冷。於是在去年的10月,我決定回到花蓮。

重新編織與家鄉的關係

回到花蓮感受既熟悉又陌生,畢竟是自己生長的地方,羈絆是存在的,由於沒有好好地認識與親近,所以感到陌生。

當別人問起時沒辦法對於生長的地方侃侃而談,介紹我的家鄉、說說對它的想法,於是得到一個方向:關於我的疑問,或許是缺少那片拼圖,而這片遺失的美好,就是要讓我去好好地認識花蓮、感受腳下的土地、了解這片土地孕育的故事、乘載的歷史,如同一位編織者,把過去與現在的風景連接,創造下一步美麗的境地。 我相信如此一來缺少的拼圖也能完整,我也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花蓮人。

在一次的機緣下,鳳林拾豆屋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團隊(鳳林挺手行動)邀請我參與演出。本身就在做彈唱的我,當下沒想太多,因為喜歡唱歌說故事給大家聽,當下很快就答應了,後來才漸漸的更加理解原來他們是一個對鳳林有一個理想、有一個夢的一群人,使我對演出更加期待,因為我時常覺得「是不是有一天都可以不用在外流浪,可以找到一個回家鄉的理由?」

鳳林的伙伴們正努力為同樣是返鄉青年/移居者們創造理由、培養一個適合營生的土地,讓我們有一天可以再次回到這裡,「扎根」。

演出當天,我打從心裡感激,那天雨下得不小,顯些狼狽地漫步抵達場地,看到地方時,剛剛好的溫度、人、天氣加起來如此的美好,那裡是一個街廓,很多老房子,很安靜,雨的聲音很明顯,我覺得很美,一切恰如其分,有種心靈獲得自由的感受,讓我真實地體會到「原來土地的力量可以如此強大」,而它們是這般支持著我、給我力量、讓我擁有翅膀。

那天,我唱了好多歌、認識了好多人,也深深地認為,回到花蓮真的是太好了!

每鳳有曰】文字聽見這些鳳林說的話,每季一刊,慢慢看。

分享:
人本SDGSb

《每鳳有曰》是屬於鳳林人的地方刊物。透過報導地方人文地史、產業發展、生活藝術,引介鳳林的美好作為地方創生的觸發點,紀錄小鎮的風貌。

【鳳林挺手行動】111年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
我們是鳳林返鄉移居青年!未來將在地方進行一連串活化實驗,建立串聯青年及返鄉移居者的交流平台~
【挺手】客語音譯(四線:tensu)有著互相幫忙而不求同等值回報的意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