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庄交通創生|南庄好好行,從運旅支持系統創生,到南庄地景復甦合作共生

分享:
2020年苗栗新北橫公路開通,大台北到南庄時間縮短至1.5小時,假日車滿為患的情況勢必加重,南庄又長期陷入老街淺碟觀光的困境,遊客過度集中、產業與地方脫鉤。 <br> <br> 我們用「南庄好好行」的多元共乘模式擴大範圍,並用「族群三菱鏡」的多重觀點加深脈絡,拉出縱深空間,並在其中交織關係人口。如此一來,對外我們讓遊客認識南庄真實的樣貌,解決車輛亂象,並且帶動族群產業的支持;對內則透過勞動合作社的組織重建社會力以及公共事務信心,並強化歷史文化的傳承。 <br><br>  政府部門有許多偏鄉交通資源,只是缺乏整合,以工作站發揮,我們就可以同時服務學生、長輩、病患以及遊客,創造新的公私協力型態。此模式可推廣至其他觀光型偏鄉,例如北埔、古坑、旗山等,搭建遊客觀光與居民生活的互惠機制,營造永續公平的在地共好。

2020年苗栗新北橫公路開通,大台北到南庄時間縮短至1.5小時,假日車滿為患的情況勢必加重,南庄又長期陷入老街淺碟觀光的困境,遊客過度集中、產業與地方脫鉤。

我們用「南庄好好行」的多元共乘模式擴大範圍,並用「族群三菱鏡」的多重觀點加深脈絡,拉出縱深空間,並在其中交織關係人口。如此一來,對外我們讓遊客認識南庄真實的樣貌,解決車輛亂象,並且帶動族群產業的支持;對內則透過勞動合作社的組織重建社會力以及公共事務信心,並強化歷史文化的傳承。

政府部門有許多偏鄉交通資源,只是缺乏整合,以工作站發揮,我們就可以同時服務學生、長輩、病患以及遊客,創造新的公私協力型態。此模式可推廣至其他觀光型偏鄉,例如北埔、古坑、旗山等,搭建遊客觀光與居民生活的互惠機制,營造永續公平的在地共好。

作者/邱星崴、葉瑩瑩    編輯/高捷中、駱姿宇

地方創生概念來自日本,對應「地方消滅」的現象;台灣出現的問題不只是地方消滅,而是由於島內交通革命、舊城鄉關係瓦解、自我組織能力缺乏等因素,導致更棘手的「地方取代」現象。

我們不能夠直接套用日本的創生,而需要回到土地審視「地方之所以是地方」的條件,從歷史演變以及社會結構的角度分析,思考當代如何對接,這才能走出屬於台灣的創生之路。

在外界眼中,南庄是夢幻的山鄉,既位於浪漫台三線上,又認證為國際慢城,遊客可以透過快速道路來到南庄享受慢的浪漫;但對當地人來說,「慢」是一種無奈,交通總是遙遙無期的等待,難以滿足買菜、就醫或洽公等基本民行。(完整報導請詳:台灣地方創生診斷書:先體檢,再上路

竹苗偏鄉公車路線面臨裁撤

┃今年新竹客運打算取消34條路線(暫緩),苗栗客運則要取消11條路線(協商中),這些路線往往是偏鄉唯一的公共運輸,雖然班次不多,但卻是居民賴以進出的管道,若是停駛,將強烈衝擊地方,圖:flickr (CC BY 2.0)

南庄交通問題呈現三種情景:一是深山部落區從來沒有公車,如今多數公車路線即將停駛;二來每當假日遊客如織,但車潮嚴重回堵;三則外環道的重型機車飆速風行,讓長者過馬路心驚膽顫。交通M型化的情形將在五楊高架延伸後加劇,屆時台北來到南庄不超過1.5小時,雪隧通車對宜蘭的衝擊,可能在南庄重演。這對南庄來說,毋寧是一種諷刺。

過去以大客車為主的客運模式無法因應新竹、苗栗偏鄉的地形破碎、交通運量微弱,但傳統客運公司又無法轉型為小客車的彈性運輸模式。要解決偏鄉交通問題,應朝地方整合、區域整合以及政策整合之間的多層次整合努力。

┃ 南庄公車站,有苗栗客運、台灣好行、計程車招呼站,攝影:邱星崴。

1. 地方整合

目前交通部已經開放偏鄉由人民團體承攬市區客運業務,但這需要有人整合居民的乘車需求(乘車地點、路線、人數、班次)以及媒合乘車服務(車輛換牌、司機考照、保險等),需要行控中心的設立。若此偏鄉具備觀光能量,還可以藉由採取差別取價的策略,讓觀光收入挹注基本民行。

2. 區域整合

地方往往以流域或跨鄉鎮,甚至跨縣市為生活圈,居民交通往返為常態,這就需要區域整合,上述交通部DRTS2.0政策基本上為單一鄉鎮,若要跨區還需要掌管路權的縣市政府協助。之前竹竹苗合併的議題喧囂塵上,交通為基本民行所需,是一個良好的檢驗指標。

3. 政策整合

政府部門對偏鄉交通其實多有補助,惟只是分散在不同部會如:交通部、衛福部、教育部及原民會,尚待跨部會資源整合。

┃ 偏鄉交通補助簡表,邱星崴整理。

綜合上述,偏鄉交通其實有解,需要地方工作的基本功:組織與串連,並且統合資源、細膩地在不同層次來回穿針引線,達致地方(司機、乘客)、區域(生活圈、路權)以及政策(各部會資源)三方面的整合。屆時,我們期待不只是打通微血管的交通,更能重建偏鄉社會力。(完整報導請詳:竹苗偏鄉公車路線面臨裁撤:整合地方、區域、政策才有解

解決偏鄉交通的可能:租賃車共乘模式

我在國發會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的計畫之下,嘗試建置偏鄉交通服務系統,希望能解決此問題,讓合法司機、使用合法車輛、用有合法路權與充足保險上路,光是採用共乘模式就能大幅度降低居民乘車費用。以下就本計畫模式進行分享:

┃偏鄉交通系統建置流程-租賃車共乘模式,製圖:王姿涵。

首先,進行交通需求調查:居民部份,走訪每一個小地方,透過村鄰長協助,確認通勤、就醫、買菜、洽公等需求的人數、頻率,才能規劃路線與站點;觀光客部份,要連接知名景點、潛在景點以及轉乘站點,過程中要抓出目前遊客車流量,以及中轉站跟大型停車場。

┃南庄交通需求盤點,邱星崴整理。

接著,尋求交通部桃竹苗區域運輸發展研究中心協助,整合政府資源建置短中長期的交通方案,並釐清所屬方案的行政程序。

再來是建置在地交通系統方案,涉及到司機、車輛以及組織:司機部份,需要透過地方組織(社區協會、宗教團體、意見領袖)介紹,找到品行良好者,能夠正常到班,並協助其考取職業小客車駕照;車輛部份,需要找到在地車行靠行,以換成租賃車牌擁有合法路權(需要注意車輛年份);組織部份,需要整合交通需求給予司機派車。

最後則是行管中心的建置,需要擇定交通樞紐並便利停車的點位,且提供多語服務(母語、華語或英語)。上述系統建置完畢之後,還需要將資訊彙整,以便成廣發傳單及召開說明會宣傳。到此階段,才算初步建置完成租賃車的偏鄉共乘系統。

此系統一旦完成,可能會是交通政策末梢整合的突破點。目前政府的交通資源依照服務對象分散在交通部、教育部、衛福部以及原民會,以教育部為例,針對偏鄉學童提供接送服務,補助學教車輛購置與司機薪水,但車輛僅能坐上下學用途,其餘時間都在學校閒置,無法在閒暇之餘改為接送長輩。

┃偏鄉交通系統願景圖,製圖:邱星崴。

如果未來每一個偏鄉都能建置一個在地交通系統與各政策對接,將能更充分利用上述交通資源,例如:每天七點接送學童上學、八點則協助長輩去文健站、九點長輩去就醫、十點長輩去採買、十二點接送長輩返家、最後行程為下午接送學童回家。

這些看似單純的日常交通行為將橫跨四個部會,倘若能整合在單一系統解決將更有效益,也免去各基層單位維護車輛及管理司機的行政負擔,並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,會是一個多贏的局面。

新偏鄉交通模式試營運

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(簡稱文健站)是在部落建制一個長照據點,讓原民長輩可以來此聚會、做活動,關注其身心健康,此政策實屬政府德政。然而,部落多位處偏鄉,交通往往不易到達,這本政策的關鍵一哩路,目前卻多由照服員協助接送,文健站照服員的工作並不輕鬆,協助接送將壓縮其處理其他業務的時間,此外還有保險、法律責任歸屬等問題,目前的作法並非最佳解方。

2022年7月起南庄交通服務系統轉換在地對接的模式已經有所突破,我們團隊開始平日接送部落長輩到文健站的服務。

不只是接送,租賃車上描繪日常的溫馨

每天早上八點開始,司機大哥從家裡出發,沿著縣道124號接送部落長輩,隨著山路蜿蜒,探入更細小的路徑,才能到府接送。

長輩往往已經在門口準備好,有些行動不便者需要協助準備步行器,上車後自然地話家常,不知不覺在九點前就陸續到站,開啟一天的活動。時至中午,再回送長輩到府,如此日復一日,成就日常的風景。

┃ 司機大哥撒萬 每日溫馨接送部落長輩攝影:邱星崴。

┃ 即使行動不便,有了租賃車長輩也能自行出門攝影:邱星崴。

在往返文健站的路途上,阿公、阿婆用各自熟悉的話語和司機聊天,從部落裡哪戶人家的近況更新、在文健站裡發生的種種趣事,到約定幾天後要下山買菜辦事,司機大哥也自在地切換語言(賽夏族語、客語、華語),一面記下長輩們下山的需求和位置,若臨時有事情需要接送,一通電話也能和司機聯繫確認。

看似簡單的接送工作,除了讓部落長輩們能夠順利抵達文化健康站,解決自家與文健站交通不易的困境,租賃車系統所具備的彈性、其本身和地方的連結度與信任感,讓未來發展的潛力值得期待。

南庄好好行-邁向移居返鄉支持系統

過去的交通多為集中式的作法,由外地單位聘僱外地司機提供大型車輛,其實與地方需求不符;而在地原有白牌車,並無法接觸既有人脈之外的交通需求。我們新型態彈性多元的模式恰好兼具各方優點,實際補足這一塊拼圖。

┃南庄好好行營運架構,邱星崴提供。

總之,就試營運階段而言,的確是做出許多超出預期的效果,而未來當然還需要更多的整合,無論是遊客端或是在地產業,切實地完善偏鄉交通,以更支持在地日常風景的運行。

┃ 國發會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110年「運旅支持系統創生」、111年「南庄地景復甦合作共生」計畫主持人邱星崴,圖:遊譜。

邀您欣賞更多邱星崴《地方創生》系列專欄...

分享:
譜1

執行國發會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110年「運旅支持系統創生」計畫、111年「南庄地景復甦合作共生」計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