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茶農青年專輯 #3】全國製茶競技冠軍翁治源 測量出與好茶最近的距離

分享:
記下山路,駕車拜訪翁治源,這裡沒有訊號,來到一座古樸不張揚的三合院,翁治源像深山隱士般站立在左側邊房的門口等待我們。

記下山路,駕車拜訪翁治源,這裡沒有訊號,來到一座古樸不張揚的三合院,翁治源像深山隱士般站立在左側邊房的門口等待我們。

文/謝函妤;攝影/陳柏翰

跟想像中的茶園、茶行很不一樣,但一走進房子裡就會發現滿滿的竹篩和層架,在桌椅的後方靜靜佇立。很靜,再遇上雨濛濛,身穿立領的翁治源,就像深山的茶師,沒有人煙的化外之地,研究有關茶的一切。

打磨製茶技術,清甜風味的穩定鍊成

不若絢爛的金黃色也沒有衝鼻的香氣,淡淡澄黃映出茶杯的瓷白,杯側特殊的四葉小窗,散出柔和茶色,這是翁治源的包種茶,他平穩樸實介紹:「帶點一點點花的香氣,很順口很好入喉,苦感也比較少,是十月初的秋冬之際做的秋茶。」將聽到的說明對著剛入口的茶湯,一邊想像一邊驗證,清甜從舌尖蔓延到舌根,飲下後再回頭感受漫延開的溫暖清香。

平常習慣蜜香紅茶的甜膩香氣,卻沒想到未發酵的包種茶,淡雅的茶湯不那麼香,卻有遠不及的真正清甜。翁治源是2019年全國製茶競技冠軍,將拿到的茶葉原料,精準地在繁複流程中揉散菁味帶出蘊藏於深處的茶香清甜,是他在返鄉學習六年間不斷鑽研的事。

問起那場賽事,最振人的莫過於決賽帶著過勞的遲鈍味覺,卻翻身拿了冠軍的故事,但這並不是一次天大幸運,而是長久累積的精準經驗,帶給他遠比其他人穩定的技術呈現。一位評審賽後跟他分享,一路比來的三個階段上,不論哪次原料,只有他製出的茶,風味都是最一致的。

┃ 來回穿梭茶園間是製茶季節的日常。圖/旅人食通信《不二味》

從機電到製茶,都是拆解原理、透徹了解

問起「會覺得自己是個匠人或職人嗎?」

他思考了下,他說:「只是選擇這份工作,同時很熱愛這份工作而已」對他而言,現在的成績,也不過是剛追上爸爸的程度。

六年前,當兵結束前思索未來,剛決定返家接手爸媽傳到第四代的茶園,才發現完全不是其他人「接手」的美好故事,是把自己打掉重練的新開始。從興趣、課業到專業,都是自己摸索方向。小時候熱愛解構器械的他,進了機電領域讀到碩士,看到姊姊先返家幫忙,才萌生回家製茶的念頭。

┃ 茶農翁治源從機電領域返家接手爸媽傳到第四代茶園。圖/旅人食通信《不二味》

這次,工作專業從爸媽學起,剛回來的那年很不適應,不斷懷疑自己回來到底在幹嘛,只能強硬地記下所有步驟而已。

有天爸媽直接讓他獨立做一次茶:「這批茶就給你做」。照著腦中的步驟走過一次,不敢期望成品如何,但還是硬著頭皮完成了。喝下第一次自己製茶的滋味,從小喝父親的茶長大,舌尖早就喝慣各種好茶,那一次,讓翁治源徹底放下雜念,從頭學習。

從頭看到尾的爸爸,一個個點出哪個步驟沒注意,哪個環節出了問題,都會直接反映在茶最後的風味上。每抓出一個地方,就仔細紀錄下次該如何處理,不放過任何一步。改正的努力,也直接反映在每次的成果上,如同熱愛的機電一樣,翁治源細細拆解出構成茶葉滋味的原理,並靠每次試錯,一步步創造出接近完美的狀態,對製茶也累積出熱愛。一直以來,翁治源都只是盡力做著想做的事情而已,選擇了,就不會後悔。

┃ 採下的茶葉沈重而紮實。圖/旅人食通信《不二味》

和其他返鄉青年在技術交流切磋中成長,共組新茶世代,再到成立茶青。相較其他人推廣茶的陽光模樣,他更專心地繼續精煉製茶技術,接下來更往源頭學習田間管理。從為自己設定「五年內追上父親」的單純目標,雖然默默算是達成,但他還在一點點踏實前進著。

分享:
偏鄉智行b

《不二味》是一本附食材的新潮感食材誌。

2013年《東北食べる通信》從日本發跡,展開一場「讓農家成為明星」的社會運動。
2017年,食通信模式在台灣正式展開旅程:旅人食通信團隊為打造屬於新世代的農業雜誌,以獨特搶眼的編排設計融合本土視覺元素,重新賦予台灣農產品躍然紙上的新鮮想像。拾起一本刊物如同接觸一份食材,以大開本呈現產地臨場感。藉由編輯團隊的巧妙企劃,步步帶出食材知識、產地風土、主題食譜、生產者故事,展現食材背後的魅力風景,從視覺、觸覺、味覺產生多層次的閱讀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