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地方創生診斷書:先體檢,再上路

分享:
地方創生概念來自日本,對應地方消滅的現象;台灣的問題是「地方取代」,本文就歷史演變、交通革新、社會結構分析其原因,台灣不該囫圇吞棗照單全收,應正視本土的現象,並主張走出屬於台灣的道路。

地方創生概念來自日本,對應地方消滅的現象;台灣的問題是「地方取代」,本文就歷史演變、交通革新、社會結構分析其原因,台灣不該囫圇吞棗照單全收,應正視本土的現象,並主張走出屬於台灣的道路。

因應地方消滅的現象,日本發展出了地方創生的概念以及對應的政策,也是一種體制改革的精神。這是非常值得借鏡的政策開展模式,就好比治療前先做檢查,了解身體狀況再對症下藥,用短、中、長期配置對應的手術或調養。而台灣的情況一向是「即食主義」,看到國外有靈丹妙藥就先吞再說,頭痛醫頭直到現在一身痼疾、沈痾難治。

治療前先體檢是很簡單的道理,在台灣卻很難在政策上施行。對照日本的案例,台灣難道是「地方消滅」嗎?並不是,台灣發生的是更麻煩的「地方取代」或是「地方亂生」現象。我們的老城區跟偏鄉並沒有整體消失,而是被夾娃娃機、露營區、版模廉價老街、假農舍真別墅所攻佔,種種匪夷所思的情形在台灣各個角落上演。先民留下來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逐漸面目全非,對外我們無法證成台灣的獨特性,對內我們也無法對子孫交代。換言之,台灣的狀況比日本惡劣許多,我們的困境是房間裡的一頭大象,非常明顯,卻又容易視而不見。

日本面臨的情況,如同一般人自然老化,的確透過一套復健方式就有機會恢復健康;但台灣更像是一直亂吃藥又多重器官衰竭的重症病人,不可能直接套用日本的作法(以經濟產業為主的地方創生)康復。在台灣流傳甚廣「補助金是毒藥」的說法,那其實是拔掉地方的葉克膜,對感冒患者來說,葉克膜當然是阻礙,但卻是重症病患的維生關鍵;毋庸置疑,台灣的地方已經病入膏肓,我們需要討論的是何種適合的維生系統,而不是透過拔管跑操場來證明自己很健康。

對症下藥是基本常識,我們不能再次犯下即食主義的毛病,直接複製貼上國外的政策,這只是持續在失敗的套路裡輪迴,並無法改變現實甚或更加惡化。為此,我們必須先分析台灣特殊現象背後的成因,從歷史演變以及社會結構的角度分析,「地方取代」一共有三項原因:島內交通革命、城鄉關係瓦解以及組織能力缺乏。

1. 島內交通革命

在地理維度上,台灣本身就是一個中小型國家,尤其近20年來新增的交通系統(高鐵、國五、國六、蘇花改、南迴改等),讓島內交通距離大幅縮短,偏鄉到都會區的距離基本上壓縮到兩小時以內,造就台灣「一日生活圈」的條件。可以想像,遊客在假日時悠哉起床,中午的時候抵達鄉村,午餐後從事遊憩活動,吃完晚餐回家可能才不到九點,隔天還可以順利上班。這就拓寬了資本通往鄉間的道路,劇烈地改變農鄉的好山好水,塗抹上任何發大財的色彩,但往往不願承擔相關成本(噪音、垃圾、遮擋日照、污染水質等)。在此情形下,台灣出現許多異國風情的人造景點,造就畸型的「國內出國」怪狀,而這在後疫情時期只會加劇。相比於日本,其國土是台灣十倍,遼闊的空間不易於資本投入的回收,因此傳統農鄉地景並未受到劇烈衝擊。

2. 舊城鄉關係瀕臨瓦解

┃台灣新舊城區、老街/觀光及露營區域位置概念圖,圖片來源:張令嫻

基本上,台灣由多重流域所組成,人群與物資從上游開始集散,在下游形成都市,這是歷經百年以上穩定的城鄉關係,鄉村提供勞動力、原物料,都市提供醫療、信仰、加工、交易等服務。這些重要都市在日治時期,由殖民政府興建鐵路連成一線,奠下台灣作為共同體的重要基礎。在過往,火車站前一向是該區域最為繁華的所在,但近三十年急速沒落。

┃ 舊時地景示意圖,圖片來源:張令嫻

台灣經濟重心改以高科技業為火車頭,在原城鄉交界形成新都心,吸引許多跨國企業進駐,並磁吸在舊城鄉連帶流通的財貨與服務,使得既有產業結構急速崩壞。傳統城鄉地景因此劇烈改變:在舊都心常見的青草街、金紙街等專屬街區無以維繫;在鄉間傳統產業被露營區、咖啡館、歐風莊園侵佔;大型資本也開始進駐鄉間,興建大規模設施(飯店、樂園)。在此變局下,利潤都被資本抽取,無法在地流通,導致地方空洞加劇。

┃ 現代地景示意圖,圖片來源:張令嫻

3. 組織能力缺乏

台灣有許多老生常談的問題,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重複廉價的觀光老街,從九份到墾丁都長得一樣。一般地方政府處理這件事情的作法就是外包給公關公司來行銷包裝,或是製造人為亮點,無論是哪一個後續都只是消耗預算。台灣各地的案例明確顯示,只從外表拉皮註定無效,必須回到深層問題來考慮。問題的根本其實在於組織能力,台灣完全不缺旅遊的三美條件(美景、美食、美物),缺乏的是加以組織並且深化與提煉的機制,過去這件事情多由地方精英擔任,如今在地方真空之下,變成外地人批外地貨賣給外地人的三外循環。雖然非常不直觀,但這的確是白色恐怖的後遺症。導致地方美學無法與時深化,地方問題淪為人情請託的問題,地方無法自己處理自身的事物。換言之,目前地方創生強調競爭力,但台灣的地方是被沒有競爭力的。

小結:

從上述可知,台灣的社會條件與日本截然不同,台灣出現的問題不只是地方消滅,而是由於島內交通革命、舊城鄉關係瓦解、自我組織能力缺乏等因素,導致更棘手的「地方取代」現象。問題不同,解方自然不同,我們不能夠直接套用日本的創生,而需要回到土地審視「地方之所以是地方」的條件,思考當代如何對接,這才能走出屬於台灣的創生之路。

分享:
青年培力b

長期從事地方工作,參與過大小社會政策,從社區營造、社會創新、農村再生到 地方創生,目前致力於發展支持台灣地方的方法論。

「老寮Hostel」創辦人。耕山農創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。國發會110年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「運旅支持系統創生」計畫主持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