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百年尋找精密工藝,重現針線交織的客家藍衫

分享:
鳳林鎮擁有豐富的人文底蘊,織染工作坊以有形文化資產及客家圖紋為主題,以培訓文化資產志工與技藝傳承者作為種子,達成保存與修復文化資產的使命。

鳳林鎮擁有豐富的人文底蘊,織染工作坊以有形文化資產及客家圖紋為主題,以培訓文化資產志工與技藝傳承者作為種子,達成保存與修復文化資產的使命。

鳳林鎮為一客家庄,早期來到東部移墾的客家人在此落地生根,同時也將客家文化習俗一併帶來鳳林。然而,面對城鄉發展的差異以及交通建設的興建,讓許多青年人口不斷外移;此外,客家文化也漸漸被流行文化所取代。面臨歷史記憶及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的情形,如何保存及推廣客家文化就變得十分重要。

以鳳林文史及客家服飾上的花帶(織帶)為主題,田野調查從採訪學者與長者記憶著手,從客家藍衫服飾上運用花帶的紀錄樣式,可見累積豐厚的文化底蘊,希望進一步以工藝工作坊培育能夠編織,具備植物染技的人才,以不同形式的工藝技術重現與再製這些重要的圖紋。

┃ 客家藍衫服飾與文物收藏家陳達明老師。

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夠修復與重現傳統客家藍衫,方能有東部客家移民文化的特殊性,再與東部客家移民與原民等多族群的相互交融,呈現多元族群文化交融、生生不息的面貌。

┃ 小朋友認真學習客家編織。

滿街婦女穿著藍衫的街景

從鳳林高齡九十多歲的林先華老先生的採訪中,他印象很深刻地描述著年輕時新竹的大街上,滿街婦女穿著藍衫的街景,他隨手就畫出婦女最流行與普遍的穿著樣式。而來到鳳林開墾的人,都過得相當清寒刻苦,能夠穿上這樣富庶華麗的衣裳的人並不多。

客家編織的紋路也許就保存在藍衫的服飾上,透過文獻的查詢,發現鄭惠美(2018) 在《台灣客家服飾民間收藏調查研究》報告書中,將目前收藏家收有的客家藍衫做了豐富的紀錄與調查整理。可以從報告書中發現許多「緹花織帶」應用在客家藍衫上,有詳細的照片與文字描述,紀錄了這些織帶的樣式與顏色。

┃ 清末的客家服飾上有繁複華麗的織帶。

客家藍衫上的美麗織紋,有無重現的可能?

客家藍衫已成為收藏家典藏的重要文物,隨著時間的流逝,未來這些花帶上呈現的織染技藝,會逐漸消失,其中的文化意涵也一同消失,現今在花東因為編織技術層面,因原住民編織的保存活動,技術相當完備,加上編織基本原理相同,輔以花紋設計的能力,未來重現傳統圖紋並非難事。

┃ 大紅衫上的客家織紋,是我們採集且成功復振的第一條客家織紋,別有意義。

鳳林是擁有特殊植物染技的重要群落

此外,傳統的棉線均採用植物染材或礦物染材,鳳林因為保存與學習傳統客家植物染技能已經超過15年,培養植物染技藝師超過20人,成為特殊植物染技傳承者的群落。

能夠透過各種植物染出不同的顏色,兼具使用熱染與冷染的兩種重要技藝,搭配兩種植物染液的複染技巧,目前能染出的色彩不下百種。

┃ 使用藍染的織線織紋設計呈現雲朵花卉與喜字的象徵。

編織原理相通,從技術到文化設計的尋根

我們保存兩項重要的技藝,首先,是「織」的技術,無論使用傳統的客家三根竹木棍、改良型桌織機或卡牌梭織,都僅是在工具上的不同,在編織上的原理與邏輯技術均相同,再加上現在可以輔以數位APP預測演算出來的圖紋樣貌,圖紋的設計與恢復的可行性就非常高。接著,是「染」的傳統技術,在鳳林花手巾植物染工作坊的技術累積之下,幾乎沒有他們無法重現的色彩。

而這兩個無形文化資產的技能保存,培植相關人才與持續推廣,一方面能夠深化對在地的文化認同,更加了解地方遷移史與族群開發史的歷程;另一方面,未來能夠以織染技藝,投入客家藍衫的完整修復或重現的其中一環重要工作-襟口的花帶。

組織在地婦女,再啟客家織染工藝的新貌

我從事社區營造工作20多年,因為自高中時期就喜歡編織的手藝,後來決定在社區裡組成織藝學習社群,號召有興趣的社區居民一起學習編織。

隨著對編織技藝的熟悉,察覺許多自己學習編織時所認識的圖騰,在原住民族文化中大多具有重要的象徵與意涵,讓身為居住在鳳林客家小鎮的我,興起尋找客家族群織紋的念頭,在這個好奇心的驅使下,展開追尋客家織紋的歷程。

經過一番仔細調查與詢問,發現早年無論客家或福佬也曾經擁有屬於自己族群在使用織紋傳統,只是因為更早接受現代化的洗禮,機器紡織機、工廠更早取代家庭式或小群聚式的工坊,傳統的手工織紋遂逐漸在歷史的洪流裡消失。

「透過圖樣採集,我們才對一、兩百年前客家編織工藝的繁複與瑰麗,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」並且在不斷遷徙過程中,族群混居、文化融合的當代,所謂的「血統純正」工藝文化不但難以存在,更是不切實際的想法。

然而,藉由行動重新構築歷史記憶,以此作為底蘊,持續嘗試創新,為傳統工藝與現代文化打開對話的空間,或許有機會能保留文化的精神與性格,為其注入活水,使傳統在工藝百花齊放的時代,得以全新的姿態再現。

分享:
人本SDGSb

慢城很簡單,只是好好的生活。
我是鳳林媳婦,社區營造工作者。

創辦《菸樓迷路‧百鬼夜行祭》及《找到田國際泥巴運動會》地方活動盛典;曾服務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、鳳林數位機會中心、花蓮青年志工中心、花蓮縣鳳林鎮觀光旅遊發展協會。